國文的修辭格
最佳解答: 一、比喻
比喻又稱譬喻,就是通常所說的比方。這利用乙事物來說明與其本質不同而又有相似之點的一種修辭格式。完整的比喻格式是由本體、喻體、喻詞三個要素組成的。甲事物是被比喻物,稱為本體。乙事物是比喻物,稱為喻體。甲事物和乙事物在表達時,往往會用一定的喻詞來連接。使用在句子裡的比喻格式通常有明喻、暗喻、借喻、引喻、略喻五種。
明喻:這是一種明顯的比喻。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,表示具有相似的關係。二者之間有喻詞加以連接:例:
急湍甚箭,猛浪若奔(吳均 與宋元思書)
按:本體〔猛浪〕和喻體〔奔〕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事物,但有一點是相似的:速度快。其中喻詞〔如〕把本體〔猛浪〕和喻體〔奔〕連接起來。
喑喻:又稱隱喻。這種比喻不像明喻那麼明顯,而是暗含著比喻的行跡。使得本體與喻體的關係比明喻更進一層,可以成為一體、相等的關係。二者常用〔是、皆、當、算、叫、做、為、等於、無異於……等喻詞加以連接。如:
開則為花為亭,闔則為竿為杖(王蓉芷 傘)
按:本體〔開,闔〕和喻體〔荷、亭、竿、杖〕,沒有用像、如、同、好比……等之類的喻詞加以連接,而用了〔為〕把本體直接說成是喻體,表示相等的關係。
借喻:又稱喻代,是一種最簡練的比喻格式。這是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,由於本體不出現,因而也不需要喻詞。例如:
撒了滿天的珍珠和一個又圓又白的玉盤(楊喚 夏夜)
這是用〔滿天的珍珠和一個又圓又白的玉盤〕,直接說明本體夏夜的豐富和美麗。本體和喻詞都沒有出現。
引喻:由喻體或本體中的一方引出另一方比喻。不用喻詞,或喻體在前,或本體在前,其目的都是要引出另一方。例如:
燕子去了,有再來的時候;楊柳枯了,有再青的時候;桃花謝了,有再開的時候。但是,聰明的,你告訴我,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?(朱目清 匆匆)
按:以〔燕子去了,有再來的時候;楊柳枯了,有再青的時候;桃花謝了,有再開的時候〕,引出〔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?〕說明世上有很多事物可失而復得,惟有時光一去不復返,勉勵人要珍惜時光。
略喻:又稱簡喻。省略喻詞,只有喻體和本體的一種比喻。例如:
君子之德,風;小人之德,草。(論語)
按:〔君子之德、小人之德〕是二個本體,〔風、草〕是二個喻體,其中都省略了喻詞,但二個本體的特點皆已躍然紙上。
二、引用
引用又稱為引語、援引、用事、用典、事類等。這是在句子中有意借用別人的話或成語、諺語、典故、故事、格言、警句等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。引用有〔引〕和〔用〕兩個部分:〔引〕的格有〔明引〕和〔暗引〕兩種;〔用〕的格式有〔正用〕〔反用〕和〔化用〕三種。
劏 明引:是注明出處或作者的引用。例如:
莊子曰:〔用志不紛,乃凝於神〕〔梁啟超 敬業和樂業)
按:作者引用〔用志不紛,乃凝於神〕的因果句,說明敬業就需專注於一行業,不想本職以外的事物。
暗引:是不注明出處或作者的引用語。例如:
有風度的運動家,要有服輸的精神「君子不怨天,不尤人」正是這種君子。〔羅家倫 運動家的風度〕
按:作者借用「君子不怨天,不尤人」的風度說明君子應有服輸的精神,卻不明白指出引文出自論語。
正用:也稱正引。引文的原意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一致。作者既可用明引,也可用暗引。例如:
書不云乎:〔好問則裕〕 (問說 劉開)
按:作者引用書經的話:〔好問則裕〕說明本課主旨:好學之外尚需好問。
反用:也稱反引。引文的原意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正好相反。作者既可明引也可暗引。例如:
王安石讀蜀志書云:〔無人說與劉玄德,問舍求田意最高〕
按:本來劉備譏評許涘求田間舍,無憂國之心,現在安石一反其意,於是被逼抽身國政的心事,表現的更為沉痛。
化用:也稱化引或出新。這是借文另引出新意的引用,形式上可以增減引文詞句,使之與自己的話融為一體。有人更把化用稱為點化,看作是一種獨立的修辭格,例如:
杜甫 旅夜抒懷:
細草微風岸 危檣獨夜舟
星垂平野闊 月湧大江流
按:此詩杜甫作於西元七六八年。而李白在西元七二四年作有〔渡荊門送別詩〕:
渡遠荊門外 來從楚國遊
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
杜詩末二句是從李白末二句變化出來。但李白詩所寫的是日間舟行時的暫時景象,杜詩寫的是夜間停船時的仔細觀望,並改寫的是地上景為天地流覽:黑夜裡星繁月朗,莽原洪波,氣勢涵渾,所以膾炙人口。
三、誇張
誇張又稱誇飾、鋪張、揚厲、增語。這是故意言過其實,對抹某種事物作了超越客觀事實的描述,借以突出那事物的某些特徵,鮮明地表達思想感情的修辭格式。誇張可以是句格,也可以是篇格。如果只限於一、二個句子或一個句群,則為句子修辭格;如果牽涉全文或統領一段,則為篇章的修辭格。根據表達內容,誇張可以分為三類:一類是擴大誇張,一類是縮小誇張,一類是超前誇張。根據表現形式,誇張可以分為兩類:一類是直接誇張,一類是間接誇張。
擴大誇張:又稱為積極誇張。故意把某種事物的形象、數量、特徵或作用等,盡量往大、高、快、長、強等方面說。根據表現形式,又可分為直接擴大誇張和間接擴大誇張兩類。
直接擴大誇張:不借助其他修辭格式,直接對所要誇張的事物作擴大的描述。例如:
你可以對自己的東西操生殺大權,留?不留?(劉墉 你自己決定吧)
按:此處沒有借助其他修辭格式,直接擴大誇張說明自己擁有一切作主的權力︱生殺大權,因此要對作主之事負全責。
間接擴大誇張:又稱融合擴大誇張。借助或融合其他修辭格式,間接對所要誇張的事物作擴大的描述。例如:
當成卡車成卡車碧沉沉的西瓜,集散到各地的果蔡市場,那便是〔揮汗如雨的夏日,焦燥如焚的人們〕,最能夠大塊朵頤的時候。(陳幸蕙 碧沉西瓜)
按:此處融合譬喻和排比修辭法,間接擴大說明夏日炎炎時,人們享受西瓜汁水淋漓的痛快。
縮小誇張:又稱消極誇張。故意把某種事物的形象、數量、特徵或作用等,盡量往小、低、慢、少、短、弱等方面說。根據表現形式,又可分為直接縮小誇張和間接縮小誇張兩類。
直接縮小誇張:不借助其他修辭格式,直接對所要誇張的事物作縮小的描述。例如:
湖上影子,惟長堤一痕,湖心亭一點,與余舟一芥,舟中人兩三粒而已。(湖心亭看雪 張岱)
按:沒有借助其它修辭格,直接描述眼前所見之景:大雪紛飛之日,大地一片蒼茫遼闊,各種景物變得渺小了。
直接縮小誇張:又稱融合縮小誇張。借助或融合其他修辭格式,間接對所要誇張的事物作縮小的描述。例如:
及明皇御曆文雅大盛,學者如牛毛,成者如麟角。(李延壽:北史 文苑傳)
按:〔如牛毛、如麟角〕誇大與縮小之誇飾同時在一段文字出現,相對襯更加強文章之聳動力量,兼用對襯與明喻。
超前誇張:又稱為竄前誇張。這是故意把時間上後發生的事物或行為說成先發生,或說成與另一先發生的事物或行為同時發生。例如:
〔請〕字兒不曾出聲,〔去〕字兒連忙答應:可早飛去鶯鶯跟前,〔姐姐〕呼之,諾諾連聲。(王實甫 西廂記 第二本第三折)
按:這一折寫紅娘傳達夫人邀請張生赴筵宴,紅娘嘲笑張生情急想見鶯鶯,說他還未聽到他說〔請〕字,就已經先答應了〔去〕字;並且已經飛到鶯鶯跟前了。
四、對偶
對偶又稱為對仗、儷辭、駢儷,俗稱對對子。這是把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、結構相同或相似、意義相關或相反約兩個句子或詞組對稱地排列在一起的格式。從結構上分,對偶有嚴對、寬對;從內容上分,對偶有正對、反對、串對三類;另外,從涉及的語言單位上分,對偶有當句對、單句對、偶句對、鼎足對等。
嚴對:又稱工對。指要求嚴格的對偶。嚴對的上下句,不僅要求字數相等,結構相同,而且詞性一致,平仄相對,沒有重複的字。例如:
白日依山衣 黃河入海流
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(王之煥 登鸛鵲樓)
按:絕句不要求對仗、對偶,但此首詩很巧妙地有兩組對偶,不但一二句中〔白日〕對〔黃河〕顏色相對;三四句中〔千里目〕對〔一層樓〕數量詞對數量詞,動態的詞〔盡〕〔流〕亦相對,後兩句且為流水對,平仄合乎聲律要求。
寬對:針對嚴對而言。指要求不很嚴格的對偶。寬對的上下句,字數大致相等,結構大致相同,而且不必講究詞性、平仄,可以出現個別詞的重複。例如:
律己,宜帶秋氣:處世,宜帶春氣。(張潮 幽夢影)
按:此二句屬於隔句對,意義上亦是反對。上下二句中〔帶〕字重複。
正對:指上下二句的內容,在意義上相同、相關或相近,彼此互相強調、補充,例如:
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
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(杜甫 絕句)
按:此詩有二組對偶,意思上互相補充、映襯,描繪由市室內到室外,其平仄,數字、色彩字、方位字、物類各詞都對得工整。
反對:與正對相對。指上下二句的內容,在意義上相反或相對、彼此互相對比、映襯。例如:
著走栽花花不發,等閒插柳柳成陰 (關漢卿 包待制智斬魯齊郎)
按:此上下二句意思相反的對比。
串對:又稱流水對、走馬對。指上下二句的內容,在意義上相關或相聯,表示承接、遞進、因果、目的、假設、條件等關係。例如:
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(李白送友人)
按:此上下二句屬於上下承接的關係。
當句對:又稱句中對、就句對、四柱對、自對。不僅上下句相對,而且各句中又各自成對偶。例如:
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(陸游)
按:不僅上下句相對,而且各句中又各自成對偶。上句中〔山重〕對〔水複〕是正對,下句〔柳暗〕對〔花明〕是反對。
單句對:指一句對一句的對偶。例如:
七八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(辛棄疾 西江月)
按:上下句相對。〔七八個星〕對〔兩三點雨〕,〔天外〕對〔山前〕,這是對偶中常見的形式。
偶句對:與單句對相對。又稱隔句對、扇對。指二句對二句的對偶。即一、三句相對,二、四句相對。例如:
靖康恥 猶未雪 臣子恨 何時滅 (岳飛 滿江紅)
按:第一句〔靖康恥〕對第三句〔臣子恨〕相對,第二句〔猶未雪〕和第四句〔何時滅〕相對。
鼎足對:又稱三鐺。指三個句子相對,如三足鼎立。鼎句對與排比已無多大差異;說它是對偶,著眼點在於〔對〕上;說它是排比,著眼於〔排〕上。例如:
愛秋來時那些:和露摘黃花,帶霜分紮蟹,煮酒燒紅葉。 (馬致遠 夜行船、秋思離亭宴帶歇指煞)
按:各以三個完整的句子相對,其中名詞和名詞相對,動詞和動詞相對。
五、排比
排此又稱為排句、排語、排迭。這是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、語氣一致、意義相關的語句,成串地排在一起,借以加強語意,增強語勢。
排比和對偶不同。從形式上區別:排比是三項或三項以上的排列,對偶是兩項的對稱;排比不拘於字數,對偶一般要求字數相等:排比常出現相同的詞語,對偶要求盡量避免出現相同的詞語。從內容上區別:排比只表達相近或相關的意思,對偶除此之外,還能表達相對或相反的意思:排比的各項獨立而平等,對偶的兩項互相依存。
根據結構,排比可分為詞組排比和句子排比兩類,每類又可分為有提挈語排比和無提挈語排比兩種形式。所謂提挈語,又稱強調字、提剛詞語。它必須是在相同的語法位置上,或在句首,或在句中,或在句尾,實際上是同字或反復修辭格式與排比的結合運用,如此一來,可以使得語意的表達更具有條理性、完整性、鮮明性。
詞組排比:這是一種單句內的排比。排比各項均是詞組,共同充當句子的同一個成分,所以又稱為句子內的排比。包括聯合詞組排比、偏正詞組排比、主謂詞組排比、述賓詞組排比、介賓詞組排比、述補詞組排比。
有提挈語的詞組排比:排比的各項均是詞組,各項中有相同詞語,起提摯作用。例如:
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,是作學問最好的心習。(青年與科學 毛子水)
按:三個詞組的排比,其中〔毋〕是提挈語。
無提挈語的詞組排比:排比的各項均是詞組,各項中有沒有相同的提挈詞語。例如:
坐著,躺著,打兩個滾,踢幾腳球,賽幾趟跑,捉幾回迷藏。風輕悄悄的,草軟綿綿的。(朱自清 春)
按:四個篇正詞組〔打兩個滾,踢幾腳球,賽幾趟跑,捉幾回迷藏〕,其中沒有提挈語。
句子排比:排比的各項均是句子,有單句排比和複句排比兩種。單句排比要求構成排比的各個句子均是單句,複句排比要求構成排比的各個句子均是複句。
有提挈語的單句排比:排比的各項均是單句,各項中有相同詞語,起提挈作用。例如:
教民親愛,莫善於孝;教民禮順,其善於悌;移風義俗,莫善於樂;安上治民,莫善於禮。(孝經 廣要道章)
按:此四個排比單句,其中〔莫善於〕是提摯語。
無提摯語的單句排比:排比的各項均是單句,各項中有沒有相同字樣的提摯詞語。例如:
使日再中、天雨粟、烏白頭、馬生角,乃得歸。(科學的頭臘 任鴻雋)
按:此四個排比單句,其中沒有提挈語。
有提挈語的複句排比:排比的各項均是複句,各項中有相同詞語,起提挈作用。例如:
無惻隱之心,非人也,無羞惡之心,非人也;無辭讓之心,非人也;無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(孟子 公孫丑上篇)
按:四個排比複句中,〔非人也〕是提摯語。
無提挈語的複句排比:排比的各項均是複句,各項中沒有相同詞語,起提挈作用。例如:
絕聖棄智,民利百倍;絕仁棄義,民復孝慈;絕巧棄利,盜賊無有。 (老子 第十九章)
按:此三複句各以原因和結果為結合條件。
六、反復
反復又稱為復辟、復沓、重言、重復。這是為了突出某個意思,強調某種感情,有意重復使用同一詞語或句子。
根據語氣單位,反復可以分為詞語反復和句子反復兩類,每類又有連續反復和間隔反復兩種形式。連績反復就是把相同的詞語或句子連續不斷地使用,中間沒有任何詞語或句子間隔。間隔反復就是在使用相同的詞語或句子時,中間有其他的詞語或句子隔開。另有一種首尾反復,即在一段話的首尾重復使用同一詞語或句子,則是屬於篇章的修辭格式。
詞語反復:這是一種單句內的反復。反復的各項可能是詞,也可能是詞組。
詞語的連續反復:連續不斷地使用同一詞語,中間沒有任何間隔。例如:
來了!來了!從山坡上輕輕地爬下來了!(楊喚 夏夜)
按:〔來了〕〔來了〕是詞的連續反復,中間沒有任何間隔。
詞語的間隔反復:在使用相同的詞語時,中間有其他的詞語或句子隔開。例如:
關心石上的苔痕,關心敗草裡的鮮花,關心這水流的緩急,關心水草的滋長。 (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橋)
按:〔關心〕反復出現四次,中間有其他的詞語隔開。
句子的連續反復:連續不斷地使用同一句子,中間沒有任何間隔。例如:
少年不識愁滋味,愛上層樓,愛上層樓,為賦新詞強說愁。(辛棄疾 醜奴兒)
按:〔愛上層樓〕〔愛上層樓〕是句子的連續反復,中間沒有任何間隔。
句子的間隔反復:在使用相同的句子時,中間有其他的句子隔開。例如:
給我一瓢長江水啊 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
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
給我一瓢長江水啊 長江水 (余光中鄉愁四韻)
按:〔我一瓢長江水啊 長江水〕連續出現,中間有其他的句子隔開。
七、映襯
映襯又稱襯托。這是為了某一事物,而用其他事物來陪襯烘托,或者將相反、相對、相關、相似的幾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,使他們彼此對照,相映相襯,借以表達一種意蘊深遠的情景,或說明、強調一種道理。
根據構成映襯的兩項有無主次之別,映襯可以分為襯托和對照兩類。根據兩項之間的意義關係是相關、相似或相反、相對,映襯可以分為正襯和反襯兩類。根據兩項是兩種不同事物或是一種事物的不同方面,映襯可以分為對襯和反映兩類。
襯托:又稱陪襯、烘托。為了突出主要事物,而用其他事物來陪襯烘托。例如:
千山鳥非絕 萬徑人蹤滅
孤舟簑笠翁 獨釣寒江雪 (柳宗元 江雪)
按:〔千、萬〕與〔孤、獨〕之對比,動與靜之比,顯現堅毅不拔的搏鬥精神。
對照:又稱對比、映照。這是將兩種相反、相對的事物放在一起,彼此對比,互相映照,使正反兩方面的事物更加突出、鮮明。例如:
為之,則難者亦易矣;不為,則易者亦難矣!(劉開 問說)
按:〔為之〕與〔不為〕是兩種相反的行為、結果,放在一起,彼此對比,使正反兩方面的道理更加深刻。
正襯:又稱為正映、正比、旁襯。這是將兩種相同、相似、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,彼此對比,使所要表達、描寫的主要事物更加突出鮮明。例如:
晉陶淵明愛菊,自李唐來,世人盛愛牡丹,余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。 (周敦頤 愛蓮說)
按:將〔晉陶淵明愛菊〕作旁襯,以〔世人盛愛牡丹〕作反襯。
反襯:又稱反比。這是將兩種相反或相對的事物放在一起,彼此對比,使所要表達、描寫的主要事物更加突出、鮮明。例如:
枕頭上鼓吹蛙鳴,江上聽什麼琵琶? (馬致遠 題西湖)
按:〔鼓吹蛙鳴〕是天籟之聲,在枕上即有,又何需到江上聽人間的俗樂?
對襯:又稱相形。這是將兩種相反或相對的事物放在一起,彼此對比,互相映襯,或以次要事物襯托使所要表達、描寫的主要事物更加突出、鮮明。例如:
故人賢亦愚 新人拙亦巧
待得新人故 方知故人好 (朱妙端 無題)
按:〔故人賢〕〔新人拙〕可是在丈夫喜新厭舊下,拙者亦是巧,賢者亦是愚昧不堪,何時〔方知故人好〕?一失去時才之珍惜。
反映:又稱相照。這是將同一種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,使它們彼此對照,相映相襯,藉以表達一種意蘊深遠的情景,或說明、強調一種道理。例如:
孩子呀!阿爸也沒有任何怨言,只因這是生命中最沉重也是最甜蜜的負荷。(吳晟 負荷)
按:以〔最沉重〕和〔最甜蜜〕兩種相反現象,來說明同一件事物。
八、頂針
頂針九稱為頂真、蟬聯聯語、遞代。這是用一句結委語的詞語作為後一句開頭的詞語。除了這種句法的修詞格式外,另有以前段最末句子作為後段開頭的句子,則是屬於篇章的修辭格式。
根據語言單位,頂針可以分為詞的頂針、詞組頂針和句子頂針三類。根據頂針次數,頂針可以分為單次和多次頂針。根據頂針形式,頂針可以分為直接頂針和間隔頂針二類。
詞的單次直接頂針:頂針部分是詞,次數只有一次,其中沒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前日寡人以上大夫之祿要先生,先生不留;今過寡人邪? (韓詩外傳)
按:以〔先生〕一詞直接頂針。〔先生〕二字上下相承,昔拒今求,先生故作姿態。
詞的單次間隔頂針:頂針部分是詞,次數只有一次,其中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大國以下小國,則取小國;小國以下大國,則取大國。(老子)
按:此二句分別以〔小國〕和〔大國〕頂針,二句間以〔則取〕間隔頂針。
詞的多次直接頂針:頂針部分是詞,次數不僅一次,其中沒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(老子)
按:以〔地〕〔天〕〔道〕構成三次直接頂針,令人感受到環環相扣,一氣呵成。
詞的多次間接頂針:頂針部分是詞,次數不僅一次,其中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:思修身,不可以不事親;思事親,不可以不知人;思知人,不可以不知天。(中庸)
按:以〔修身〕〔事親〕〔知人〕構成三次頂針,中間隔著〔思〕字,說明君子應知天。
詞組的單次直接頂針:頂針部分是詞,次數只有一次,其中沒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蓋志不能立,時易放倒,故心無定向;心無定向則不能靜。 (曾國藩日記)
按:以詞組〔心無定向〕直接頂針,突顯〔心無定向〕的嚴重性。
詞組的單次間隔頂針:頂針部分是詞組,次數只有一次,其中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子曰:人而不仁,如禮何?人而不仁,如樂何?(論語 八佾)
按:以〔人而不仁〕間隔頂針,一再強調人一定要有〔仁〕心,否則禮樂無法陶冶他。
詞組的多次直接頂針:頂針部分是詞組,次數不僅一次,其中沒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財,有財此有用。(禮記 大學)
按:以〔有人〕〔有土〕〔有財〕構成三次直接頂針,說明三者之有機關係。
詞組的多次間隔頂針:頂針部分是詞組,次數不僅一次,其中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,非其鬼不神,其神不傷人,非其神不傷人,聖人亦不像人。(老子 第的韋)
按:以〔其鬼不神〕和〔其神不傷人〕構成頂針,其中隔著〔非〕字。
句子的單次直接頂針:頂針部分是句子,次數只有一次,其中沒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名不正,則言不順;言不順,則事不成;事不成,則禮樂不興。 (論語子路篇)
按:以〔言不順〕和〔事不成〕直接頂針,強調言不順、事不成的原因在於名不正。
句子的單次間隔頂針:頂針部分是句子,次數只有一次,其中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孟子曰:「雞嗚而起,孳孳為善者,舜之徒也; 雞鳴而起,孳孳為利者,蹠之徒也。欲知舜與蹠之分,無他,利與善之間也。」
按:以〔雞鳴而起〕間隔頂針,說明舜之徒與蹠之徒的差別,即在於為利與為善之別。
句子的多次直接頂針:頂針部分是句子,次數不僅一次,其中沒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孟子曰:「君子深造之以道,欲其自得之也。
自得之,則居之安;居之安,則資之深;
背之深,則取之左右逢源。」 (離婁)
按:從〔自得之〕到〔資之深〕止,一連串直接頂針的句子,說明君子深造之以道的好。
句子的多次間隔頂針:頂針部分是句子,次數不僅一次,其中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,必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必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,欲修其身者,先誠其意,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(大學)
按:連續用了〔治其國〕、〔齊其家〕、〔修其身〕、〔誠其意〕頂針,〔先〕為其間隔字,氣勢貫通,結構緊密。
九、層遞
層遞文稱層進、漸層、遞進。這是把兩個比上的客觀事物,按照大小、長短、高低、輕重、遠近、難易深淺、詳略等順序依次排列的修辭格式。
根據事物變化的方向,遞進可以分為遞升和遞降二類。
遞升:又稱遞增、階升。即將事物按照由小漸大、由短漸長、由近漸遠、由易健難、由淺漸深、由略漸詳的順序依次格式。
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(論語)
按:由弱到強的遞增:知之<好之者>樂之者,強調興趣的重要。
遞降:又稱遞減、階降。即將事物按照由大漸小、由長漸短、由遠漸近、由難漸易、由深淺漸淺、由詳漸略的順序依次排列。例如:
司馬遷〞報任安書〞:太上不辱先,其次不辱身,其次不辱理色,其次不辱辭令,其次詘體受辱,其次……最下腐刑極矣!
按:從〔不辱先)到〔不辱身〕、〔不辱理色〕……〔最下腐刑〕,說出了作者內心的至痛,由經至重的排列。
十、錯綜
錯綜是為了避免語言的單調、呆板,將可能反復的詞語或整齊的語句結構、相同的語氣,變換成別異的詞面或參差錯落的語句結構、不同的語氣,使語言的表達出現一種活潑多樣生動而引人注意的修辭格式。
錯綜主要有三種形式:詞面錯綜、結構錯綜、語氣錯綜。結構錯綜又有語序錯綜和句式錯綜兩種形式。
詞面錯綜:又稱抽換詞面、同義反復、避復。即為了避免上下文的詞語重復出現,改換成音、義相異的同義詞語或近義同語。旨在追求同中有異。例如:
南山烈烈,飄風發發,民莫不穀,我獨何害!
南山律律,飄風發發,民莫不穀,我獨不卒!(小雅蓼莪)
按:烈烈和律律同義,發發和發發同義,即為了避免上下文的詞語重複出現,而可能造成呆板、單調。
結構錯綜:即為了避免上下文的語句結構相同,改換成不同的語句結構。結構錯綜又有話序錯綜和句式錯綜。
語序錯綜:又稱為交錯語次、錯綜其語、拗語。即改變上下兩個詞語的位置。例如:
惟江上之清風,與山上之明月;耳得之而為聲,目遇之而成色。(蘇賦 赤壁賦)
按:屬於一、三相連。二、四句相接的錯綜句型。
句式錯綜:又稱伸縮文身。即有意把對偶、排比、反復、嶒遞等整齊勻稱的句式,改變成長句、短句互相交叉錯綜的語言形式,使句子的結構變得差差不齊。例如:
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:草木之無聲,風撓之鳴;木之無聲,風蕩之鳴,其躍也或激之,其趨也或梗之,其沸也或灸之;全石之無聲,或擊之鳴。(韓愈 送孟冬野序)
按:此段是說草木水金之鳴,都因外物之刺激而起。首句說草木之鳴,末句說金石之鳴,字數相等:中句說水之鳴卻特別長,顯然為配合首句〔不得其平)的言論,再者,也使文句參差不齊富於變化。
語氣錯綜:即為了避免上下文的語氣一致,而雜用陳述勺、祈使句、疑問句、感嘆句等不同的語氣,形成錯綜,使思想感情的表達更加豐富、多姿、變化,增強語言的感染力。例如:
此人親驚吾馬,吾馬賴柔和,令他馬,固不敗傷我乎?而廷尉乃當罰全。釋之曰:「法者,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,今法如此而更重之,是法不信於民也。」 (司馬遷 張釋之執法)
按:〔此人親驚吾馬,吾馬賴柔和,令他馬,固不敗傷我乎?而廷尉乃當之罰金〕由疑問句中可看出漢文帝的震怒,質疑人犯膽敢驚嚇天子的馬,卻只判罰金的罪,未免太輕了吧?〔此人親驚吾馬〕是陳述句,而〔令他馬〕是假部語氣。〔法者,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〕是理直氣壯的肯定句,說明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道理,也說明人人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。〔今法如此而更重之,是法不信於民也。〕是被動語氣,說明法律的公正性,是不容置疑的,豈可任意因個人因素而擅自加重或減輕罪。以上如此變化多姿的語氣,給人啟示,發人深思,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。
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,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,還我劉玄德,劉玄德入贅孫權妹,曹操,張飛,炎亞綸 劉玄德,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是三國演義第幾回,劉玄德入東吳進贅
最佳解答: 一、比喻
比喻又稱譬喻,就是通常所說的比方。這利用乙事物來說明與其本質不同而又有相似之點的一種修辭格式。完整的比喻格式是由本體、喻體、喻詞三個要素組成的。甲事物是被比喻物,稱為本體。乙事物是比喻物,稱為喻體。甲事物和乙事物在表達時,往往會用一定的喻詞來連接。使用在句子裡的比喻格式通常有明喻、暗喻、借喻、引喻、略喻五種。
明喻:這是一種明顯的比喻。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,表示具有相似的關係。二者之間有喻詞加以連接:例:
急湍甚箭,猛浪若奔(吳均 與宋元思書)
按:本體〔猛浪〕和喻體〔奔〕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事物,但有一點是相似的:速度快。其中喻詞〔如〕把本體〔猛浪〕和喻體〔奔〕連接起來。
喑喻:又稱隱喻。這種比喻不像明喻那麼明顯,而是暗含著比喻的行跡。使得本體與喻體的關係比明喻更進一層,可以成為一體、相等的關係。二者常用〔是、皆、當、算、叫、做、為、等於、無異於……等喻詞加以連接。如:
開則為花為亭,闔則為竿為杖(王蓉芷 傘)
按:本體〔開,闔〕和喻體〔荷、亭、竿、杖〕,沒有用像、如、同、好比……等之類的喻詞加以連接,而用了〔為〕把本體直接說成是喻體,表示相等的關係。
借喻:又稱喻代,是一種最簡練的比喻格式。這是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,由於本體不出現,因而也不需要喻詞。例如:
撒了滿天的珍珠和一個又圓又白的玉盤(楊喚 夏夜)
這是用〔滿天的珍珠和一個又圓又白的玉盤〕,直接說明本體夏夜的豐富和美麗。本體和喻詞都沒有出現。
引喻:由喻體或本體中的一方引出另一方比喻。不用喻詞,或喻體在前,或本體在前,其目的都是要引出另一方。例如:
燕子去了,有再來的時候;楊柳枯了,有再青的時候;桃花謝了,有再開的時候。但是,聰明的,你告訴我,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?(朱目清 匆匆)
按:以〔燕子去了,有再來的時候;楊柳枯了,有再青的時候;桃花謝了,有再開的時候〕,引出〔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?〕說明世上有很多事物可失而復得,惟有時光一去不復返,勉勵人要珍惜時光。
略喻:又稱簡喻。省略喻詞,只有喻體和本體的一種比喻。例如:
君子之德,風;小人之德,草。(論語)
按:〔君子之德、小人之德〕是二個本體,〔風、草〕是二個喻體,其中都省略了喻詞,但二個本體的特點皆已躍然紙上。
二、引用
引用又稱為引語、援引、用事、用典、事類等。這是在句子中有意借用別人的話或成語、諺語、典故、故事、格言、警句等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。引用有〔引〕和〔用〕兩個部分:〔引〕的格有〔明引〕和〔暗引〕兩種;〔用〕的格式有〔正用〕〔反用〕和〔化用〕三種。
劏 明引:是注明出處或作者的引用。例如:
莊子曰:〔用志不紛,乃凝於神〕〔梁啟超 敬業和樂業)
按:作者引用〔用志不紛,乃凝於神〕的因果句,說明敬業就需專注於一行業,不想本職以外的事物。
暗引:是不注明出處或作者的引用語。例如:
有風度的運動家,要有服輸的精神「君子不怨天,不尤人」正是這種君子。〔羅家倫 運動家的風度〕
按:作者借用「君子不怨天,不尤人」的風度說明君子應有服輸的精神,卻不明白指出引文出自論語。
正用:也稱正引。引文的原意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一致。作者既可用明引,也可用暗引。例如:
書不云乎:〔好問則裕〕 (問說 劉開)
按:作者引用書經的話:〔好問則裕〕說明本課主旨:好學之外尚需好問。
反用:也稱反引。引文的原意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正好相反。作者既可明引也可暗引。例如:
王安石讀蜀志書云:〔無人說與劉玄德,問舍求田意最高〕
按:本來劉備譏評許涘求田間舍,無憂國之心,現在安石一反其意,於是被逼抽身國政的心事,表現的更為沉痛。
化用:也稱化引或出新。這是借文另引出新意的引用,形式上可以增減引文詞句,使之與自己的話融為一體。有人更把化用稱為點化,看作是一種獨立的修辭格,例如:
杜甫 旅夜抒懷:
細草微風岸 危檣獨夜舟
星垂平野闊 月湧大江流
按:此詩杜甫作於西元七六八年。而李白在西元七二四年作有〔渡荊門送別詩〕:
渡遠荊門外 來從楚國遊
山隨平野盡 江入大荒流
杜詩末二句是從李白末二句變化出來。但李白詩所寫的是日間舟行時的暫時景象,杜詩寫的是夜間停船時的仔細觀望,並改寫的是地上景為天地流覽:黑夜裡星繁月朗,莽原洪波,氣勢涵渾,所以膾炙人口。
三、誇張
誇張又稱誇飾、鋪張、揚厲、增語。這是故意言過其實,對抹某種事物作了超越客觀事實的描述,借以突出那事物的某些特徵,鮮明地表達思想感情的修辭格式。誇張可以是句格,也可以是篇格。如果只限於一、二個句子或一個句群,則為句子修辭格;如果牽涉全文或統領一段,則為篇章的修辭格。根據表達內容,誇張可以分為三類:一類是擴大誇張,一類是縮小誇張,一類是超前誇張。根據表現形式,誇張可以分為兩類:一類是直接誇張,一類是間接誇張。
擴大誇張:又稱為積極誇張。故意把某種事物的形象、數量、特徵或作用等,盡量往大、高、快、長、強等方面說。根據表現形式,又可分為直接擴大誇張和間接擴大誇張兩類。
直接擴大誇張:不借助其他修辭格式,直接對所要誇張的事物作擴大的描述。例如:
你可以對自己的東西操生殺大權,留?不留?(劉墉 你自己決定吧)
按:此處沒有借助其他修辭格式,直接擴大誇張說明自己擁有一切作主的權力︱生殺大權,因此要對作主之事負全責。
間接擴大誇張:又稱融合擴大誇張。借助或融合其他修辭格式,間接對所要誇張的事物作擴大的描述。例如:
當成卡車成卡車碧沉沉的西瓜,集散到各地的果蔡市場,那便是〔揮汗如雨的夏日,焦燥如焚的人們〕,最能夠大塊朵頤的時候。(陳幸蕙 碧沉西瓜)
按:此處融合譬喻和排比修辭法,間接擴大說明夏日炎炎時,人們享受西瓜汁水淋漓的痛快。
縮小誇張:又稱消極誇張。故意把某種事物的形象、數量、特徵或作用等,盡量往小、低、慢、少、短、弱等方面說。根據表現形式,又可分為直接縮小誇張和間接縮小誇張兩類。
直接縮小誇張:不借助其他修辭格式,直接對所要誇張的事物作縮小的描述。例如:
湖上影子,惟長堤一痕,湖心亭一點,與余舟一芥,舟中人兩三粒而已。(湖心亭看雪 張岱)
按:沒有借助其它修辭格,直接描述眼前所見之景:大雪紛飛之日,大地一片蒼茫遼闊,各種景物變得渺小了。
直接縮小誇張:又稱融合縮小誇張。借助或融合其他修辭格式,間接對所要誇張的事物作縮小的描述。例如:
及明皇御曆文雅大盛,學者如牛毛,成者如麟角。(李延壽:北史 文苑傳)
按:〔如牛毛、如麟角〕誇大與縮小之誇飾同時在一段文字出現,相對襯更加強文章之聳動力量,兼用對襯與明喻。
超前誇張:又稱為竄前誇張。這是故意把時間上後發生的事物或行為說成先發生,或說成與另一先發生的事物或行為同時發生。例如:
〔請〕字兒不曾出聲,〔去〕字兒連忙答應:可早飛去鶯鶯跟前,〔姐姐〕呼之,諾諾連聲。(王實甫 西廂記 第二本第三折)
按:這一折寫紅娘傳達夫人邀請張生赴筵宴,紅娘嘲笑張生情急想見鶯鶯,說他還未聽到他說〔請〕字,就已經先答應了〔去〕字;並且已經飛到鶯鶯跟前了。
四、對偶
對偶又稱為對仗、儷辭、駢儷,俗稱對對子。這是把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、結構相同或相似、意義相關或相反約兩個句子或詞組對稱地排列在一起的格式。從結構上分,對偶有嚴對、寬對;從內容上分,對偶有正對、反對、串對三類;另外,從涉及的語言單位上分,對偶有當句對、單句對、偶句對、鼎足對等。
嚴對:又稱工對。指要求嚴格的對偶。嚴對的上下句,不僅要求字數相等,結構相同,而且詞性一致,平仄相對,沒有重複的字。例如:
白日依山衣 黃河入海流
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(王之煥 登鸛鵲樓)
按:絕句不要求對仗、對偶,但此首詩很巧妙地有兩組對偶,不但一二句中〔白日〕對〔黃河〕顏色相對;三四句中〔千里目〕對〔一層樓〕數量詞對數量詞,動態的詞〔盡〕〔流〕亦相對,後兩句且為流水對,平仄合乎聲律要求。
寬對:針對嚴對而言。指要求不很嚴格的對偶。寬對的上下句,字數大致相等,結構大致相同,而且不必講究詞性、平仄,可以出現個別詞的重複。例如:
律己,宜帶秋氣:處世,宜帶春氣。(張潮 幽夢影)
按:此二句屬於隔句對,意義上亦是反對。上下二句中〔帶〕字重複。
正對:指上下二句的內容,在意義上相同、相關或相近,彼此互相強調、補充,例如:
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
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(杜甫 絕句)
按:此詩有二組對偶,意思上互相補充、映襯,描繪由市室內到室外,其平仄,數字、色彩字、方位字、物類各詞都對得工整。
反對:與正對相對。指上下二句的內容,在意義上相反或相對、彼此互相對比、映襯。例如:
著走栽花花不發,等閒插柳柳成陰 (關漢卿 包待制智斬魯齊郎)
按:此上下二句意思相反的對比。
串對:又稱流水對、走馬對。指上下二句的內容,在意義上相關或相聯,表示承接、遞進、因果、目的、假設、條件等關係。例如:
此地一為別 孤蓬萬里征(李白送友人)
按:此上下二句屬於上下承接的關係。
當句對:又稱句中對、就句對、四柱對、自對。不僅上下句相對,而且各句中又各自成對偶。例如:
山重水複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(陸游)
按:不僅上下句相對,而且各句中又各自成對偶。上句中〔山重〕對〔水複〕是正對,下句〔柳暗〕對〔花明〕是反對。
單句對:指一句對一句的對偶。例如:
七八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(辛棄疾 西江月)
按:上下句相對。〔七八個星〕對〔兩三點雨〕,〔天外〕對〔山前〕,這是對偶中常見的形式。
偶句對:與單句對相對。又稱隔句對、扇對。指二句對二句的對偶。即一、三句相對,二、四句相對。例如:
靖康恥 猶未雪 臣子恨 何時滅 (岳飛 滿江紅)
按:第一句〔靖康恥〕對第三句〔臣子恨〕相對,第二句〔猶未雪〕和第四句〔何時滅〕相對。
鼎足對:又稱三鐺。指三個句子相對,如三足鼎立。鼎句對與排比已無多大差異;說它是對偶,著眼點在於〔對〕上;說它是排比,著眼於〔排〕上。例如:
愛秋來時那些:和露摘黃花,帶霜分紮蟹,煮酒燒紅葉。 (馬致遠 夜行船、秋思離亭宴帶歇指煞)
按:各以三個完整的句子相對,其中名詞和名詞相對,動詞和動詞相對。
五、排比
排此又稱為排句、排語、排迭。這是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、語氣一致、意義相關的語句,成串地排在一起,借以加強語意,增強語勢。
排比和對偶不同。從形式上區別:排比是三項或三項以上的排列,對偶是兩項的對稱;排比不拘於字數,對偶一般要求字數相等:排比常出現相同的詞語,對偶要求盡量避免出現相同的詞語。從內容上區別:排比只表達相近或相關的意思,對偶除此之外,還能表達相對或相反的意思:排比的各項獨立而平等,對偶的兩項互相依存。
根據結構,排比可分為詞組排比和句子排比兩類,每類又可分為有提挈語排比和無提挈語排比兩種形式。所謂提挈語,又稱強調字、提剛詞語。它必須是在相同的語法位置上,或在句首,或在句中,或在句尾,實際上是同字或反復修辭格式與排比的結合運用,如此一來,可以使得語意的表達更具有條理性、完整性、鮮明性。
詞組排比:這是一種單句內的排比。排比各項均是詞組,共同充當句子的同一個成分,所以又稱為句子內的排比。包括聯合詞組排比、偏正詞組排比、主謂詞組排比、述賓詞組排比、介賓詞組排比、述補詞組排比。
有提挈語的詞組排比:排比的各項均是詞組,各項中有相同詞語,起提摯作用。例如:
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,是作學問最好的心習。(青年與科學 毛子水)
按:三個詞組的排比,其中〔毋〕是提挈語。
無提挈語的詞組排比:排比的各項均是詞組,各項中有沒有相同的提挈詞語。例如:
坐著,躺著,打兩個滾,踢幾腳球,賽幾趟跑,捉幾回迷藏。風輕悄悄的,草軟綿綿的。(朱自清 春)
按:四個篇正詞組〔打兩個滾,踢幾腳球,賽幾趟跑,捉幾回迷藏〕,其中沒有提挈語。
句子排比:排比的各項均是句子,有單句排比和複句排比兩種。單句排比要求構成排比的各個句子均是單句,複句排比要求構成排比的各個句子均是複句。
有提挈語的單句排比:排比的各項均是單句,各項中有相同詞語,起提挈作用。例如:
教民親愛,莫善於孝;教民禮順,其善於悌;移風義俗,莫善於樂;安上治民,莫善於禮。(孝經 廣要道章)
按:此四個排比單句,其中〔莫善於〕是提摯語。
無提摯語的單句排比:排比的各項均是單句,各項中有沒有相同字樣的提摯詞語。例如:
使日再中、天雨粟、烏白頭、馬生角,乃得歸。(科學的頭臘 任鴻雋)
按:此四個排比單句,其中沒有提挈語。
有提挈語的複句排比:排比的各項均是複句,各項中有相同詞語,起提挈作用。例如:
無惻隱之心,非人也,無羞惡之心,非人也;無辭讓之心,非人也;無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(孟子 公孫丑上篇)
按:四個排比複句中,〔非人也〕是提摯語。
無提挈語的複句排比:排比的各項均是複句,各項中沒有相同詞語,起提挈作用。例如:
絕聖棄智,民利百倍;絕仁棄義,民復孝慈;絕巧棄利,盜賊無有。 (老子 第十九章)
按:此三複句各以原因和結果為結合條件。
六、反復
反復又稱為復辟、復沓、重言、重復。這是為了突出某個意思,強調某種感情,有意重復使用同一詞語或句子。
根據語氣單位,反復可以分為詞語反復和句子反復兩類,每類又有連續反復和間隔反復兩種形式。連績反復就是把相同的詞語或句子連續不斷地使用,中間沒有任何詞語或句子間隔。間隔反復就是在使用相同的詞語或句子時,中間有其他的詞語或句子隔開。另有一種首尾反復,即在一段話的首尾重復使用同一詞語或句子,則是屬於篇章的修辭格式。
詞語反復:這是一種單句內的反復。反復的各項可能是詞,也可能是詞組。
詞語的連續反復:連續不斷地使用同一詞語,中間沒有任何間隔。例如:
來了!來了!從山坡上輕輕地爬下來了!(楊喚 夏夜)
按:〔來了〕〔來了〕是詞的連續反復,中間沒有任何間隔。
詞語的間隔反復:在使用相同的詞語時,中間有其他的詞語或句子隔開。例如:
關心石上的苔痕,關心敗草裡的鮮花,關心這水流的緩急,關心水草的滋長。 (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橋)
按:〔關心〕反復出現四次,中間有其他的詞語隔開。
句子的連續反復:連續不斷地使用同一句子,中間沒有任何間隔。例如:
少年不識愁滋味,愛上層樓,愛上層樓,為賦新詞強說愁。(辛棄疾 醜奴兒)
按:〔愛上層樓〕〔愛上層樓〕是句子的連續反復,中間沒有任何間隔。
句子的間隔反復:在使用相同的句子時,中間有其他的句子隔開。例如:
給我一瓢長江水啊 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
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
給我一瓢長江水啊 長江水 (余光中鄉愁四韻)
按:〔我一瓢長江水啊 長江水〕連續出現,中間有其他的句子隔開。
七、映襯
映襯又稱襯托。這是為了某一事物,而用其他事物來陪襯烘托,或者將相反、相對、相關、相似的幾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,使他們彼此對照,相映相襯,借以表達一種意蘊深遠的情景,或說明、強調一種道理。
根據構成映襯的兩項有無主次之別,映襯可以分為襯托和對照兩類。根據兩項之間的意義關係是相關、相似或相反、相對,映襯可以分為正襯和反襯兩類。根據兩項是兩種不同事物或是一種事物的不同方面,映襯可以分為對襯和反映兩類。
襯托:又稱陪襯、烘托。為了突出主要事物,而用其他事物來陪襯烘托。例如:
千山鳥非絕 萬徑人蹤滅
孤舟簑笠翁 獨釣寒江雪 (柳宗元 江雪)
按:〔千、萬〕與〔孤、獨〕之對比,動與靜之比,顯現堅毅不拔的搏鬥精神。
對照:又稱對比、映照。這是將兩種相反、相對的事物放在一起,彼此對比,互相映照,使正反兩方面的事物更加突出、鮮明。例如:
為之,則難者亦易矣;不為,則易者亦難矣!(劉開 問說)
按:〔為之〕與〔不為〕是兩種相反的行為、結果,放在一起,彼此對比,使正反兩方面的道理更加深刻。
正襯:又稱為正映、正比、旁襯。這是將兩種相同、相似、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,彼此對比,使所要表達、描寫的主要事物更加突出鮮明。例如:
晉陶淵明愛菊,自李唐來,世人盛愛牡丹,余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。 (周敦頤 愛蓮說)
按:將〔晉陶淵明愛菊〕作旁襯,以〔世人盛愛牡丹〕作反襯。
反襯:又稱反比。這是將兩種相反或相對的事物放在一起,彼此對比,使所要表達、描寫的主要事物更加突出、鮮明。例如:
枕頭上鼓吹蛙鳴,江上聽什麼琵琶? (馬致遠 題西湖)
按:〔鼓吹蛙鳴〕是天籟之聲,在枕上即有,又何需到江上聽人間的俗樂?
對襯:又稱相形。這是將兩種相反或相對的事物放在一起,彼此對比,互相映襯,或以次要事物襯托使所要表達、描寫的主要事物更加突出、鮮明。例如:
故人賢亦愚 新人拙亦巧
待得新人故 方知故人好 (朱妙端 無題)
按:〔故人賢〕〔新人拙〕可是在丈夫喜新厭舊下,拙者亦是巧,賢者亦是愚昧不堪,何時〔方知故人好〕?一失去時才之珍惜。
反映:又稱相照。這是將同一種事物的不同方面放在一起,使它們彼此對照,相映相襯,藉以表達一種意蘊深遠的情景,或說明、強調一種道理。例如:
孩子呀!阿爸也沒有任何怨言,只因這是生命中最沉重也是最甜蜜的負荷。(吳晟 負荷)
按:以〔最沉重〕和〔最甜蜜〕兩種相反現象,來說明同一件事物。
八、頂針
頂針九稱為頂真、蟬聯聯語、遞代。這是用一句結委語的詞語作為後一句開頭的詞語。除了這種句法的修詞格式外,另有以前段最末句子作為後段開頭的句子,則是屬於篇章的修辭格式。
根據語言單位,頂針可以分為詞的頂針、詞組頂針和句子頂針三類。根據頂針次數,頂針可以分為單次和多次頂針。根據頂針形式,頂針可以分為直接頂針和間隔頂針二類。
詞的單次直接頂針:頂針部分是詞,次數只有一次,其中沒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前日寡人以上大夫之祿要先生,先生不留;今過寡人邪? (韓詩外傳)
按:以〔先生〕一詞直接頂針。〔先生〕二字上下相承,昔拒今求,先生故作姿態。
詞的單次間隔頂針:頂針部分是詞,次數只有一次,其中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大國以下小國,則取小國;小國以下大國,則取大國。(老子)
按:此二句分別以〔小國〕和〔大國〕頂針,二句間以〔則取〕間隔頂針。
詞的多次直接頂針:頂針部分是詞,次數不僅一次,其中沒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(老子)
按:以〔地〕〔天〕〔道〕構成三次直接頂針,令人感受到環環相扣,一氣呵成。
詞的多次間接頂針:頂針部分是詞,次數不僅一次,其中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:思修身,不可以不事親;思事親,不可以不知人;思知人,不可以不知天。(中庸)
按:以〔修身〕〔事親〕〔知人〕構成三次頂針,中間隔著〔思〕字,說明君子應知天。
詞組的單次直接頂針:頂針部分是詞,次數只有一次,其中沒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蓋志不能立,時易放倒,故心無定向;心無定向則不能靜。 (曾國藩日記)
按:以詞組〔心無定向〕直接頂針,突顯〔心無定向〕的嚴重性。
詞組的單次間隔頂針:頂針部分是詞組,次數只有一次,其中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子曰:人而不仁,如禮何?人而不仁,如樂何?(論語 八佾)
按:以〔人而不仁〕間隔頂針,一再強調人一定要有〔仁〕心,否則禮樂無法陶冶他。
詞組的多次直接頂針:頂針部分是詞組,次數不僅一次,其中沒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財,有財此有用。(禮記 大學)
按:以〔有人〕〔有土〕〔有財〕構成三次直接頂針,說明三者之有機關係。
詞組的多次間隔頂針:頂針部分是詞組,次數不僅一次,其中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,非其鬼不神,其神不傷人,非其神不傷人,聖人亦不像人。(老子 第的韋)
按:以〔其鬼不神〕和〔其神不傷人〕構成頂針,其中隔著〔非〕字。
句子的單次直接頂針:頂針部分是句子,次數只有一次,其中沒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名不正,則言不順;言不順,則事不成;事不成,則禮樂不興。 (論語子路篇)
按:以〔言不順〕和〔事不成〕直接頂針,強調言不順、事不成的原因在於名不正。
句子的單次間隔頂針:頂針部分是句子,次數只有一次,其中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孟子曰:「雞嗚而起,孳孳為善者,舜之徒也; 雞鳴而起,孳孳為利者,蹠之徒也。欲知舜與蹠之分,無他,利與善之間也。」
按:以〔雞鳴而起〕間隔頂針,說明舜之徒與蹠之徒的差別,即在於為利與為善之別。
句子的多次直接頂針:頂針部分是句子,次數不僅一次,其中沒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孟子曰:「君子深造之以道,欲其自得之也。
自得之,則居之安;居之安,則資之深;
背之深,則取之左右逢源。」 (離婁)
按:從〔自得之〕到〔資之深〕止,一連串直接頂針的句子,說明君子深造之以道的好。
句子的多次間隔頂針:頂針部分是句子,次數不僅一次,其中有間隔詞語。例如:
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,必先治其國;欲治其國者,必先齊其家;欲齊其家者,先修其身,欲修其身者,先誠其意,欲誠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(大學)
按:連續用了〔治其國〕、〔齊其家〕、〔修其身〕、〔誠其意〕頂針,〔先〕為其間隔字,氣勢貫通,結構緊密。
九、層遞
層遞文稱層進、漸層、遞進。這是把兩個比上的客觀事物,按照大小、長短、高低、輕重、遠近、難易深淺、詳略等順序依次排列的修辭格式。
根據事物變化的方向,遞進可以分為遞升和遞降二類。
遞升:又稱遞增、階升。即將事物按照由小漸大、由短漸長、由近漸遠、由易健難、由淺漸深、由略漸詳的順序依次格式。
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(論語)
按:由弱到強的遞增:知之<好之者>樂之者,強調興趣的重要。
遞降:又稱遞減、階降。即將事物按照由大漸小、由長漸短、由遠漸近、由難漸易、由深淺漸淺、由詳漸略的順序依次排列。例如:
司馬遷〞報任安書〞:太上不辱先,其次不辱身,其次不辱理色,其次不辱辭令,其次詘體受辱,其次……最下腐刑極矣!
按:從〔不辱先)到〔不辱身〕、〔不辱理色〕……〔最下腐刑〕,說出了作者內心的至痛,由經至重的排列。
十、錯綜
錯綜是為了避免語言的單調、呆板,將可能反復的詞語或整齊的語句結構、相同的語氣,變換成別異的詞面或參差錯落的語句結構、不同的語氣,使語言的表達出現一種活潑多樣生動而引人注意的修辭格式。
錯綜主要有三種形式:詞面錯綜、結構錯綜、語氣錯綜。結構錯綜又有語序錯綜和句式錯綜兩種形式。
詞面錯綜:又稱抽換詞面、同義反復、避復。即為了避免上下文的詞語重復出現,改換成音、義相異的同義詞語或近義同語。旨在追求同中有異。例如:
南山烈烈,飄風發發,民莫不穀,我獨何害!
南山律律,飄風發發,民莫不穀,我獨不卒!(小雅蓼莪)
按:烈烈和律律同義,發發和發發同義,即為了避免上下文的詞語重複出現,而可能造成呆板、單調。
結構錯綜:即為了避免上下文的語句結構相同,改換成不同的語句結構。結構錯綜又有話序錯綜和句式錯綜。
語序錯綜:又稱為交錯語次、錯綜其語、拗語。即改變上下兩個詞語的位置。例如:
惟江上之清風,與山上之明月;耳得之而為聲,目遇之而成色。(蘇賦 赤壁賦)
按:屬於一、三相連。二、四句相接的錯綜句型。
句式錯綜:又稱伸縮文身。即有意把對偶、排比、反復、嶒遞等整齊勻稱的句式,改變成長句、短句互相交叉錯綜的語言形式,使句子的結構變得差差不齊。例如:
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:草木之無聲,風撓之鳴;木之無聲,風蕩之鳴,其躍也或激之,其趨也或梗之,其沸也或灸之;全石之無聲,或擊之鳴。(韓愈 送孟冬野序)
按:此段是說草木水金之鳴,都因外物之刺激而起。首句說草木之鳴,末句說金石之鳴,字數相等:中句說水之鳴卻特別長,顯然為配合首句〔不得其平)的言論,再者,也使文句參差不齊富於變化。
語氣錯綜:即為了避免上下文的語氣一致,而雜用陳述勺、祈使句、疑問句、感嘆句等不同的語氣,形成錯綜,使思想感情的表達更加豐富、多姿、變化,增強語言的感染力。例如:
此人親驚吾馬,吾馬賴柔和,令他馬,固不敗傷我乎?而廷尉乃當罰全。釋之曰:「法者,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,今法如此而更重之,是法不信於民也。」 (司馬遷 張釋之執法)
按:〔此人親驚吾馬,吾馬賴柔和,令他馬,固不敗傷我乎?而廷尉乃當之罰金〕由疑問句中可看出漢文帝的震怒,質疑人犯膽敢驚嚇天子的馬,卻只判罰金的罪,未免太輕了吧?〔此人親驚吾馬〕是陳述句,而〔令他馬〕是假部語氣。〔法者,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〕是理直氣壯的肯定句,說明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道理,也說明人人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。〔今法如此而更重之,是法不信於民也。〕是被動語氣,說明法律的公正性,是不容置疑的,豈可任意因個人因素而擅自加重或減輕罪。以上如此變化多姿的語氣,給人啟示,發人深思,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。
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,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,還我劉玄德,劉玄德入贅孫權妹,曹操,張飛,炎亞綸 劉玄德,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是三國演義第幾回,劉玄德入東吳進贅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